这里的生态跟八百年前一样

  • 出行日期:
  • 行程天数:
建闽东的一个小山村自宋代以来就有保护鲤鱼的传统,在村民世世代代的守护下,流经村落的溪流成了鲤鱼生活的天堂和著名生态保护地。


图片关键词

长不过500余米的鲤鱼溪,穿梭蜿蜒在村落之间,与两岸的木屋古建共同营造出一种静谧的乡野氛围。行人沿着青石步道溯溪而上,会看到成群金色的鲤鱼你追我赶,在水草繁茂的溪水之中不时泛动清亮的浪花。


鲤鱼溪所在的位置是福建宁德市周宁县浦源古村。流经村落的溪流不过长里许,宽丈余,水深约半米,但是生活在水里的上万条鲤鱼却很幸福。在这里,谁也不会伤害它们,谁也不敢捕杀它们,它们是这条河道上真正的主人。


溪中的鲤鱼是村民的邻居和伙伴


周宁地处鹫峰山脉东麓,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。据说整个鹫峰山脉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282座之多,山地丘陵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91.2%。倘若从福州前往周宁,过宁德不久就开始进入山路,沿途山陡谷深、溪涧盘绕,周宁县城就在海拔880米左右的位置。


鲤鱼溪在周宁县城以西约5公里处的东洋溪上游,这里地势比县城还高。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发源的溪流,汇集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,流淌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,经过村口的拦水坝之后变成水质清冽的缓流。溪流穿村而过,由302省道一侧至村北口观音廊桥,流经古村落的溪段长约480米。


图片关键词


鲤鱼溪的水之所以数百年来保持着洁净,是因为它的源头在峡谷幽深的山涧之中,数道清泉汇集奔流而下,给生长在溪中的鲤鱼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和丰盛的食物。


溪流经过的浦源古村,周围三山环抱,总体呈八卦布局。因地处高山深林,这里直至解放时期都少为人知,所以古村落的风貌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。不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,古村周围仙凤山等几座山上的大树被人砍去用来大炼钢铁,造成水土流失,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当地的山上只有一层浅浅的绿色,长着一些葛类的茅草和低矮的松树,还有些叫不出名字的灌木,很少有像样的大树。山坡表土也十分稀薄,不少地方露着峥峥岩骨。一遇下雨,溪水就变得混浊,对鲤鱼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。


图片关键词


鲤鱼溪只是穿越古村落的一个宽不过几米的水道,数百年来没有任何改变。倘若从高处俯瞰,会发现这个村落无论是聚居上的方位选址,还是布局上的风水景观,都保留着古老的风貌,充溢着青山绿水、“天人合一”的文化之美。


这种状况经过此后数十年的植树绿化才有所改善,到了今天,这里重新恢复了山林繁茂、水源丰沛的青山绿水面貌。在流经古村的溪流里,成群游玩嬉戏的鲤鱼随处可见。据当地村民说,这条溪流的矿物质非常丰富,水体中含有鲤鱼喜欢的微量元素,目前生活在这里的鲤鱼大约有1万多条。


为了让鲤鱼能在溪中自由快乐地生存,浦源村民经过长期观察和摸索,掌握了鲤鱼的许多生活习性,在沿溪建房时,村民都要在路下修建“L”形的下水道,以便让鱼在山洪暴发时躲藏,同时还在溪侧植上绿葛蒲等水草,以方便鲤鱼衔咬,避免被洪水卷走。即使鲤鱼被冲到溪外的田野,它们也会在洪水退去之后,顺着沟槽成群结队地游回来,继续在鲤鱼溪里与人嬉戏厮守。有时候在大水退后,村民还会自发到田野里寻找落浅的鲤鱼,然后帮助它们回到鲤鱼溪。


当地村民还就地取材,以鹅卵石在溪流中设置“流坎”,用来增加溪水活性,人为地创造出多处鱼类逆水排卵繁殖的环境,时间一长,就在浦源古村形成了“小桥流水、皓月临溪、人鱼同乐”的高山水乡景观。


这里的鱼儿被调教得十分乖巧,当村姑在溪边洗涤时,鲤鱼便成群结队而来,竟相拖曳洗物。一根菜叶,一条黄瓜,甚至一件衣服的袖子,鲤鱼也会扑过来你托我拉,娇嗔嬉闹。吃饭的时候,居住在岸边的村民习惯搬了凳子坐在溪边,溪中的鲤鱼通常会“闻人声而来,见人影而聚”,重重叠叠,竞相觅食。


我就在那条鲤鱼溪边生活过,所以对那种彩鳞翻飞,唼喋之声可闻的场景有着许多快乐体验,觉得那是人与鱼之间最奇妙和谐的一幕。


村民宁愿饿死也不捕杀鲤鱼


关于鲤鱼溪的起源,可以上溯到八百年前的宋代。据史料记载,南宋末年,中原战乱,大量难民迁徙到福建。河南荥阳郑氏朝奉公携家眷等人由宁德谷口迁到今天的浦源村。不过刚开始建村的时候,村里的溪水有些混浊,他们既怕水质污染不能饮用,又怕上游故意投毒,于是就放养了一些鲤鱼在溪中。自从有了鲤鱼后,溪水果然变清变甜,人畜饮用根本没事。据说浦源村改善和观测水质的办法,是人类用鲤鱼来担任水质“侦察兵”的最早范例。


此后,溪流中的鲤鱼越聚越多,为了保护溪中的鲤鱼,浦源村的郑氏先祖立下规矩,严禁村民捕杀。不过如今距离郑氏建立浦源村已800余年,村民历经世代变迁,怎么可能做到人人恪守家规,绝不捕食溪中鲤鱼呢?对于这些,我最初是感到疑惑的。


据从小在鲤鱼溪畔长大的周宁县文联主席郑慧玫介绍,民间对于浦源“不杀溪中鲤鱼”的传统,通常的说法是,这里的村民把鲤鱼视为神鱼,他们认为鲤鱼有神灵庇护,偷捕偷捞会带来灾害。其实对鲤鱼的保护,可能跟郑氏恪守先祖遗训,自觉保护生态的想法有关。


在元明交替的历史时期,到处闹饥荒。为了不让祖上放养溪中的鲤鱼被人偷捞,郑氏八世祖晋十公一直谋划着保护鲤鱼的方法。后来,他把鲤鱼赋予了神化,让村民和路人不敢觊觎溪中鲜活的鲤鱼。另一方面,他凭借家族的富足,用钱粮接济穷苦村民和过路乞丐。晋十公还当众立下一条族规:村中谁若是捕杀一条鲤鱼,就必须出钱给鱼祭葬,还要请全村吃三天祭葬酒,并请戏班到祠堂演三天大戏。在族规公布的第二天,他就有意叫自己的孙子去溪中抓了一条鲤鱼。事后,晋十公自愿认罚,不仅当着众乡亲的面严厉惩罚了抓鱼的孙子,还请来道士给鱼念经,安排村人举旗、敲锣打鼓鸣炮给鱼送葬。


晋十公把鱼的陵墓选择在村口的两株柳杉树下,这是浦源村民专门为鱼而建的坟墓。晋十公率领村民在鱼冢碑下点燃香烛,摆上纸钱,举行了念经诵祭文等仪式,随后办酒宴请村人三天,还请戏班演了三天戏。据说在宴请村民的时候,晋十公还让所有人发下毒誓:溪中无鲤鱼,则村中无人。自此,爱鱼、护鱼和行鱼葬礼,就成了浦源村的礼俗,一代一代传了下来。


上世纪60年代,很多地方无粮食可吃,鲤鱼溪边的村民宁食野菜、糠饼,也不食溪中鲤鱼。村民不仅保护自家门前溪中的鲤鱼,遇到外乡人来贩卖活鲤鱼,他们也会出钱买下,然后小心放到“放生池”里去。


图片关键词

保护鲤鱼的传统在今天的浦源古村得到了更好的继承。除了不去捕杀和伤害溪中的鲤鱼之外,村民经常还会准备一些酥饼,用绳子串起来放在水中给它们加餐。饼动鱼随,彩鳞翻飞,在清澈的溪水中登时会出现鱼群重重叠叠竞相争食的壮观场景。


图片关键词

鲤鱼溪所在的浦源古村迄今保留着古老的习俗,板凳龙就是其中最有趣的一种,板凳龙通常会在每年的元宵节之夜表演,最长的板凳龙一般要用几十条板凳相连,每条板凳上都扎着图案不同的花灯,表演队伍绕着鲤鱼溪畔边行边舞,水中彩鳞闪烁,相映成趣。供图/哈雷


这里有天下最奇特的“鱼葬礼”


遇到鲤鱼死了,村里人就会将它送到鱼冢土葬,也有祭后用柴草把鱼体烧成灰后,埋葬在鱼冢里的。“鱼冢”所在的位置,就在鲤鱼溪下游一鉴潭旁的土丘上,这里的两棵古柳杉树如今依然郁郁葱葱,雄树虬枝缠绕,苍劲挺拔,雌树枝叶丰满,婀娜多姿,两树紧抱,犹如一对生死不渝的夫妻,人称“鸳鸯树”。两树之间立着一块石碑,上书“鱼冢”二字。1986年,浦源村人对鱼冢进行了重修,用鹅卵石砌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墓。


在鲤鱼溪,不仅有专门为鱼举办葬礼的风俗,还有专门为葬鱼撰写的祭文。倘若鲤鱼死了,村民会将死去的鲤鱼放在木质托盘上,护送到鱼冢前,然后点上三炷香,洒上一杯清酒,行完三拜九叩的礼仪。鱼的葬礼仪式通常是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,到宣读祭文,将鱼隆重葬于鱼冢中结束。这种“仪式”代代相传,形成了浦源村独特的鲤鱼祭葬礼俗,体现了鲤鱼在浦源村人心目中“尊贵”的寓意。


这种天下最奇特的葬礼,我只是在很小的时候见过。主持仪式的老人用低沉的声调吟诵“鱼祭文”的情形,在我少时的心里留下了神秘的烙印。在如今的浦源,平日想看到儿时那样虔诚隆重的鲤鱼葬礼已经很难。不过在每年的元宵节,浦源村照旧会举办独特的板凳游龙花灯会,长长的板凳游龙环绕在鲤鱼溪畔,倒映在碧波上,犹如万尾彩鳞连缀,此时已不知是人之乐,还是鱼之乐。到了农历的三月初三,浦源村则会洞开祠堂大门,搬出家谱让村人翻阅查看,同时,还会演三天“社戏”。在戏开场之前,村里会在观音廊桥上举行鲤鱼祭典仪式,举村人共聚,商讨村中大事。


很多对鱼葬礼感兴趣的人,或许可以通过《人鱼和谐千年颂》的描述增加一些了解:“清晨,一场特殊的葬礼在浦源村隆重举行,百余名男女老少神情凝重,伴随哀乐鼓锣之声,缓缓沿溪岸而行。令人惊讶的是被埋葬的不是人,却是一条刚刚死去的鲤鱼。”


“村中长老在具有七八百年历史的鱼冢前,上香、三拜九叩后,毕恭毕敬地致上229个字的祭文:……鲤鱼溪人谨以三炷馨香一卮酒,致祭于鲤鱼亡灵……表吾齐之博爱兮,惟祈尔裔蕃昌……。”


人鱼共生的生态画卷


去看鲤鱼溪,要经过一条狭长的明清古街。这条街在上世纪30年代依然热闹非常,是闽东通往闽北的要道,所以沿街商铺众多。在那些东倒西斜的木板房和铺面上,当年的客栈、药店、纸庄、布庄、肉铺、酒店等还依稀可辨,只是整条街已显得孤寂落寞。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已外出谋生,村里只剩老人和小孩,守着溪岸边的一片小店,卖些饼干糕点,供游客饲鱼取乐。匆忙走到这里的人很少意识到,这条宁静的明清古街给浦源古村遗留了多少生动的故事。


图片关键词


鲤鱼溪之所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,得益于古村先民的倡导和村民长久以来形成的保护意识。在今天的鲤鱼溪畔,还处处留存着教人向善的文化,比如在著名的郑氏宗祠,就被村民视为繁衍鲤鱼传统文化的圣地。这个祠堂四壁供着众多手工雕刻的郑氏祖先的牌位,有的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。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,很多村民都会趁祠堂开放这天,前来翻阅家谱。供图/哈雷


图片关键词


在鲤鱼溪下游塘边的土丘上,生长着两棵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柳杉树。两树之间,就是罕见的专门为鱼建造的坟墓,在古村的历史上,郑氏先民曾在这里数次为死去的鲤鱼举行祭奠仪式。尽管今天这样的场景已难得一见,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古村落民众对生态和生命的尊重。


在浦源采访的时候,正是初春,我沿着年代古老的古巷穿行,眼前清澈的溪流里悠然徜徉的鱼群不时激荡出美丽的浪花,身边农舍上飘荡的青烟、溪边水雾弥漫的翠竹以及身后自然瑰丽的山川云影互相映衬着,让人在一瞬间觉得,时光仿佛停滞在古村这份美丽的宁静之中。



出自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10年08月

撰文/哈雷 摄影/张源 等

责任编辑/王杰 图片编辑/马宏杰


联系我们
深圳市福田区彩田路星河世纪大厦A座801-802室
0755-82561180
sztuxing@sztuxing.com

关注公众号